心脏好不好,看脸就知道?这些面相可能是心脏在求救
发布时间:2024-06-14
虽说面相是门“玄学”
但有些情况下
只要看看脸部情况
就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有病”!
(不是骂人)
例如,心脏病。
大家熟知的是胸痛、心悸等心脏病变的征兆,但在这些征兆出现之前,心脏病可能会先让你的“脸”发生改变。
这些面相可能是心脏在求救
心脏如此重要,但我们似乎没有保护好它。据统计,全世界1/3的人口死亡是因心脏病引起的,其发病率仍在呈现上升趋势。尽早发现心脏病的症状,及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
眼睑黄色瘤
眼睑黄色瘤是出现在眼睑四周的黄色扁平疣隆起,有米粒大小,常常被误认为是脂肪粒。
图源:Medscape医学信息网
面色青紫
脸部晦暗发紫,常伴随口唇和指甲发紫,中医认为这是重度心脉淤阻的表现。如果唇色长时间发紫,排除寒冷原因,要考虑是心脏问题。
耳垂褶皱
俗话说,耳垂大,有福气。但若是耳垂上出现一道“沟”,就需要注意心脏是否出了问题。
这其实是一种叫做Frank征的医学现象,亦称耳垂褶皱征,指的是耳垂上有一条明显的斜线褶皱,自耳屏延伸到耳廓,呈45度角。
多项研究表明,Frank征与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有高度相关性。在耳垂有皱纹的人当中,60%都患有冠心病。有理论认为这可能是耳垂对长期慢性缺血的一种适应性改变,与末梢血液循环障碍、耳垂弹力纤维条索断裂、微血管变化等因素有关。
鼻梁横纹
鼻子和两眼中间的鼻梁处若有一条横纹沟,严重者会出现一条青筋,且不会随着表情改变而消失,称为“鼻褶心征”,预示可能存在冠心病。
鼻尖肿胀、发硬则表示心脏脂肪可能在增加或心脏病变正在加重。若同时出现胸闷、心悸、憋气或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
虽然这些面部异常可以作为心脏病的预警信号,但仅凭面部的变化,并不能作为相关疾病的诊断证据。有些人耳垂上有褶皱,却不一定会得冠心病。反之,有冠心病的人,耳垂上也不一定会出现耳垂褶皱征。
但若出现上述面部现象,同时伴有胸闷、胸痛、气喘、心慌等症状,或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病史时,不要抱有侥幸心态,最好及时前往医院,接受全面检查明确诊断。
胸口刺痛几秒,是心脏病吗?
如果心脏突然出现针扎一样的刺痛且刺痛的部位不固定,几秒钟就恢复了,但是没有别的症状,一般无需过多担心。这多半不是心绞痛、冠心病,因为心肌缺血所致的疼痛持续时间比较长,不会几秒钟就恢复。
但若排除上述因素,仍时不时出现刺痛症状,则要考虑2种疾病的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是肋间神经痛。这种痛感通常表现为刺痛或灼痛,沿肋间神经放射。如果胸痛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有胸椎基础疾病或压痛的迹象,就有可能是肋间神经痛。
第二种,可能是心脏神经官能症。这是一种更多见于中青年、尤其是女性的症状,通常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心慌等。
需要提醒的是,有一种导致胸痛的病因要警惕猝死,即主动脉夹层突发的剧烈胸痛,特别是呈撕裂样或刀割样的疼痛,可能是主动脉夹层的警示信号,需要立即就医。
心血管疾病和基因的“勾结”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父母有冠心病史,尤其是60岁之前发病,可预测其子女心血管死亡风险。调整了其他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发现,若母亲60岁前发生冠心病,子女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99%;若父亲在60岁前出现冠心病,子女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52%。
《遗传检测与冠心病风险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3 版)》明确指出,冠心病发病风险涉及LDLR、PCSK9、APOB等基因。临床上,基因检测技术已被用于一些单基因遗传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风险评估,如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HCM)、长QT间期综合征和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等。
44.2%的FH 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FH患者冠心病风险较非FH患者增加15倍,早发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23.6%为FH患者。研究显示,在相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携带上述基因变异的个体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增加3倍。
华大基因自主开发早发冠心病风险基因检测,采用多重PCR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内容包括LDLR、PCSK9、APOB三个早发冠心病风险基因以及APOE、SLCO1B1基因上他汀类降脂药指导位点。
这项检测不仅有助于筛查FH、评估早发冠心病风险,实现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还能帮助正在使用药物治疗相关疾病的患者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因无效用药而带来的支出。
从长远角度看,对血脂异常人群进行早发冠心病风险基因检测不仅能提高中国居民的健康意识,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血脂健康的重视和治疗依从性,实现慢性病“防大于治”的管理目标。
参考资料:(滚动查看)
华大基因自主开发早发冠心病风险基因检测,采用多重PCR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内容包括LDLR、PCSK9、APOB三个早发冠心病风险基因以及APOE、SLCO1B1基因上他汀类降脂药指导位点。
这项检测不仅有助于筛查FH、评估早发冠心病风险,实现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与干预,还能帮助正在使用药物治疗相关疾病的患者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因无效用药而带来的支出。
从长远角度看,对血脂异常人群进行早发冠心病风险基因检测不仅能提高中国居民的健康意识,还可以增强他们对血脂健康的重视和治疗依从性,实现慢性病“防大于治”的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