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SC 重磅突破! 从“细胞心跳”到“再生革命”

发布时间:2025-08-01

华大细胞

    BGI Cell    


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保圣那自然宇宙展馆,一颗由日本泽芳树团队耗时8年研发的iPS仿生心脏成为焦点。这颗心脏通过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将2-3亿个iPS细胞构建成直径3厘米、高2厘米的微型器官,在容器中自主搏动。这颗跳动精准如瑞士钟表不仅突破了生物制造的极限,更重新定义了生命科学的可能性。


图片


iPSC:细胞的“人生撤回键”


iPSC(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由诺贝尔奖得主山中伸弥于2006年首创。通过向普通皮肤细胞导入4个关键基因(Oct4、Sox2、Klf4、c-Myc),科学家能将成年细胞“逆龄”回胚胎般的万能状态,使其分化为心肌、神经、胰岛等任何人体细胞。

图片

iPSC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三大优势:

1.伦理革新无需破坏胚胎,规避传统干细胞研究的道德争议。

2.个性化治疗:用患者自身细胞培养组织,移植后几乎零排斥。

3.无限潜能:从修复角膜到再生肝脏,iPSC被称为“医学界的终极工具箱”


揭秘大阪心脏的“黑科技”三部曲


1. 细胞重生:取患者皮肤细胞 → 基因重编程为iPSC → 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

2. 3D生物打印采用悬浮打印技术,将细胞精准堆叠成心脏结构,同步构建微小血管网络,这也是这次的突破性技术。

3. 体外培养:在模拟人体的生物反应器中,细胞自主组织成功能性单元,最终形成自主跳动的微型心脏。

图片

           

      改写医疗未来:

从疾病治疗到再生革命


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也让iPSC技术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如今,iPSC不仅能够在一些退行性疾病比如脊髓损伤、帕金森病、视网膜退化等治疗中展现出良好治疗前景,还有望在未来药物研发、疾病研究甚至定制化治疗方面带来新的机遇:

1.糖尿病:上海长征医院通过自体iPSC技术培育胰岛组织,使一名25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停用胰岛素达33个月,实现功能性治愈
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也取得了类似的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化学诱导多功能干细胞(CiPSC)技术也成功治愈了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该患者在移植后的75天内实现了胰岛素独立,并在一年内保持了良好的血糖控制。

2.帕金森病:中国士泽生物完成全球第二例自体iPSC衍生多巴胺神经元移植手术,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并进入长期随访。

3.心脏病:日本泽芳树团队研发的iPS心肌膜已提交上市审批,8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显著改善。

图片
4.角膜修复:大阪大学团队用iPS角膜细胞片修复3名患者视力,效果持续超1年(《柳叶刀》2024年发表)。

图片

全球每年有上百万人因器官短缺死亡,iPSC技术在未来有望将器官等待时间从“数年”压缩为“数周定制”,且自体移植彻底消除排异风险。



      

技术瓶颈与伦理之忧


尽管iPSC技术前景光明,技术瓶颈仍不容忽视首先,复杂器官需要亿级毛细血管,而现有3D打印精度仅达毫米级,微小血管的构建效率有待提升。

其次,心脏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协同工作,当前仿生心脏仍属于“半自动化”设备,离完全生物整合尚有差距

除此之外,一当前iPSC心脏的高成本折射出技术早期阶段的必然性,再生医学的终极考验,不是技术突破本身,而是能否让每个生命平等受益。

最后伦理层面的争议同样尖锐,若人体器官能随意替换,“人何以为人”的哲学命题被重新点燃。

图片

     

 结语 


大阪世博会的跳动心脏,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对生命掌控力的宣言。当心肌梗死患者能“打印”新心脏,当阿尔茨海默病大脑可“系统重置”,这场再生医学革命终将让每个人更完整地走完人生旅程。前路虽布满技术荆棘与伦理迷雾,但每一步突破都在为这份愿景增添注脚。

注:本文内容仅作科普分享,不可替代专业医疗建议。患者治疗决策需经正规医疗机构评估。



【返回列表】

<< 上一篇外泌体护肤品:科学与监管并行的「再生美」革命 下一篇全省累计4824例!基孔肯雅热的最大对手竟然还是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