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全球医疗界迎来里程碑事件——美国FDA批准的首款间充质基质细胞药物Ryoncil正式公布定价,单次输注19.4万美元、全疗程155.2万美元(约合1131万人民币)的天价引发行业震动。这款由Mesoblast公司研发的干细胞药物,用于治疗儿童类固醇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aGvHD),将细胞治疗的价值推向了新的高度。值得关注的是,在这场医疗技术革命中,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正悄然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作为全球首款获批的通用型间充质基质细胞(MSC)疗法,Ryoncil的诞生堪称医学界的“登月计划”。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下调促炎细胞因子,调节免疫风暴。临床数据显示,在54名重症患儿的三期试验中,70%的患儿治疗后获得生存转机,4年生存率提升至49%。Mesoblast耗时12年、历经三次FDA申请驳回,最终凭借长期随访数据证明其在高危患儿中的生存获益,最终让Ryoncil获得上市。

Ryoncil®的定价体系折射出细胞治疗产业化的多维博弈。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分析指出,创新药的定价需覆盖研发风险、生产工艺复杂性与全生命周期临床价值评估三重维度,这一模式在超罕见病领域尤为突出。

Ryoncil药物
产业化瓶颈:需8次静脉输注(2×10⁶ MSC/kg),每次输注194,000美元。全程依赖进口冻存设备及GMP级洁净车间。健康经济模型判断:基于终生超罕见疾病和高影响力短期疗法的健康经济模型,使用 Ryoncil® 治疗的患者总收益在 320 万美元至 410 万美元之间(包括长期生存获益、成本抵消和成本节省)。研发沉没成本:Mesoblast耗时12年完成从骨髓提取到规模化扩增的技术验证,累计投入过亿美元。临床转化难度:需突破细胞活性维持(复苏存活率>90%)、异体免疫排斥控制等核心技术关卡。
自主研发 普惠大众
在我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下,国内细胞治疗产业正从技术积累期向临床转化期跨越,持续强化生物制造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华大细胞在细胞、健康领域深耕多年,依托自主科研体系不断产出科研结果,并进行相关细胞临床治疗试验,并不断改进相关技术。Ryonicl本质上仍然是间充质基质细胞药物,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细胞的分离、转化、培养等技术。而华大拥有着细胞全产业链技术,自主研发还能使各个环节的成本降低,同时自主技术可控,也能保障质量和稳定性,以实现更高的可及性,让生物技术更能普惠到大家,以实现“细胞科技健康人人”的愿景。华大自主研发Celaxi-23全自动细胞分选仪,可以实现外周血/脐带血等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分离纯化、干细胞分离纯化、免疫细胞纯化和慢病毒的转导。使用配套细胞制备试剂盒可以实现全密闭系统细胞制备。

以及使用3D固定床生物反应器,通过PET膜载体实现无血清扩增,细胞产量较传统培养提升20倍。
外泌体制备设备突破:
全自动外泌体浓缩系统采用切向流过滤技术,实现从20L培养液中高效提取纳米级外泌体,成本降低40%。低温纳米载药技术使干细胞冻存复苏存活率突破97%,打破进口冻存液垄断。在细胞储存、制备等关键耗材也实现国产化,将大幅减少所需成本,也减少对进口的依赖避免被“卡脖子”。
底层技术生态:
华大细胞背靠华大集团,强大的测序平台支撑细胞治疗试验研究的质控,单批次可完成5000份样本的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联合分析。
正如Mesoblast首席执行官Silviu Itescu博士所言:“细胞治疗的价值不仅在于挽救生命,更在于推动整个医疗体系的进化。”
华大集团CEO尹烨博士也曾在演讲上说过:“可普惠的生物技术,可普惠的公共卫生,可普惠的精准医学才是大家所需要的。”在这场生命科技革命中,中国企业正以底层创新重塑产业规则,让尖端医疗技术真正成为普惠人类的文明之光。
在华大集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引领下,华大细胞依托集团在单细胞多组学测序平台以及空间组学等领域的技术积淀,从细胞影响疾病发生的基础机制研究到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等方向,不断突破创新,在细胞储存和应用、个体化特异性免疫细胞治疗、血红蛋白病基因治疗等前瞻性应用领域持续深耕,并推动细胞产业相关原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及细胞应用研究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疑难疾病将通过细胞疗法得到改善。华大细胞也将持续与社会各界在科研产业转化等领域携手合作,更好的推动细胞技术在人类健康、长寿、美丽领域的应用,为促进生物产业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