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安全评价研究所(国家药物安全评价检测中心)完成了一项特大剂量毒性测试,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 - MSCs)的安全性和潜在毒性进行了研究,背后的意义重大。这不仅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有力的安全性证据,也为未来相关干细胞疗法的研发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推动干细胞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使更多患者受益于这一前沿医疗技术。

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国内的应用领域十分热门,最早在07年左右就有临床研究在开展。而大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都展示了MSC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相比其他类型的干细胞比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ps、胚胎干细胞ES、造血干细胞HSC,MSC具有低免疫原性,低致瘤风险、体内存活时间有限等等优点。但是不少研究当中也出现了受试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烧、头痛、呼吸道感染、血栓栓塞和恶心。而其中又以血栓最为严重。因此搞清楚MSC的副作用/不良反应,以及发生的机制,就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而另外一个研究点在于研究细胞体内追踪的方法,因为细胞药物的一大难点组织分布的研究,需要找到一种伤害小、精度高、准确度好的体内示踪的方法,对于以后细胞药物组织分布的研究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最终本项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包括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得出了以下结果:1.在本研究中,5倍剂量组(5×106/kg)的动物没有一例出现不良反应;而50倍剂量组(50×106/kg)当中,出现了20%的死亡率。2.MSC引起血栓的主要机制可能是因为大剂量的MSC在肺部聚集,激活补体及凝血系统,诱发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最终导致动物呼吸障碍、循环衰竭进而死亡。其关键通路可能是MSC上调了A2m、Serping1、Serpinf2的表达造成纤溶系统失调,血液呈高凝状态。

3.生物分布研究对于评估靶器官特异性和可能的毒性具有重要意义,qPCR、流式细胞术和IVIS最终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都显示了MSC在体内存留时间大概在14天左右。1.在目前常用的临床静脉注射剂量当中(1×106/kg),应该是相对安全的,做更大剂量的静脉注射,需要谨慎评估。2.MSC有可能会激活补体及凝血系统,诱发DIC,因此在做MSC治疗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做好抗凝血的准备,比如在细胞制剂当中加入肝素或者提前给受试者注射肝素等措施。3.组织分布检测在临床前研究当中是关键且必要的,MSC对于靶标的特异性和毒性,需要结合组织分布试验去评估。生物成像的方法将会是细胞药物在组织分布检测当中的一个趋势 ,不过目前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缺点。4.MSC静脉注射,绝大多数细胞都聚集在肺部,而很少出现在其他组织器官当中,因此如果是想要治疗其他器官的疾病,需要充分论证给药方式,以避免绝大多数细胞在肺部聚集消耗,同时引起DIC。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来看,局部给药或者是靶向给药,会是未来MSC治疗的趋势。综上所述,目前来看常用的MSC临床治疗方案是相对安全的。同时特大剂量毒性测试的开展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毒性和其原理,从而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方式,希望MSC的应用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大放异彩!在华大集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引领下,华大细胞依托集团在单细胞多组学测序平台以及空间组学等领域的技术积淀,从细胞影响疾病发生的基础机制研究到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等方向,不断突破创新,在细胞储存和应用、个体化特异性免疫细胞治疗、血红蛋白病基因治疗等前瞻性应用领域持续深耕,并推动细胞产业相关原材料和设备的国产化。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及细胞应用研究的不断突破,越来越多的疑难疾病将通过细胞疗法得到改善。华大细胞也将持续与社会各界在科研产业转化等领域携手合作,更好的推动细胞技术在人类健康、长寿、美丽领域的应用,为促进生物产业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